模式 
 | 
  
目標模式 
Objectives Model 
 | 
  
歷程模式 
Process Model 
 | 
  
情境模式 
Situation Model 
 | 
 
代表 
學者 
 | 
  
巴比特 Bobbit 
泰勒 Tyler 
 | 
  
赫斯特Hirst 
史點豪斯 Stenhouse 
布魯納Brunner 
 | 
  
史克北Skibeck 
羅通Lawton 
 | 
 
說明 
 | 
  
重視課程目標的達成結果。強調教學的產出效率與成果。學習結果可預先詳述,易評量學生學習結果。 
 | 
  
重教育的方式與教學的過程(而非內容),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歷程,認為課程是由師生所共同建構的。 
 | 
  
受社會文化影響,統整取向。重視潛在課程、非正式課程、空白課程,兼採目標模式與歷程模式教學法。認為課程是師生及環境互動的結果。 
 | 
 
教育觀 
 | 
  
被動學習 
 | 
  
主動學習 
 | 
  |
教學法 
 | 
  
講述法 
精熟學習法 
電腦輔助教學法 
 | 
  
發現或探究式的教學法: 
討論學習法、發現學習法、價值澄清法、問題解決法、批判思考教學法、合作學習 
 | 
  
學校本位課程 
School-based
  Curriculum 
 | 
 
流弊 
 | 
  
易流於技術取向、工具理性,形成僵化的步驟。 
缺乏「回饋」與「實施」,無法適內全部學科或教學內容的課程設計。 
 | 
  
只重認知,忽視情意。 
教師角色在評鑑上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歷程的批評者,而非學生學習成績分數的評分者,但卻對學生的評量相當主觀。 
 | 
  
未能明確地指出如果知識、社會與學生個人興趣等課程要素衝突時,如何取捨。 
多反映中產階級文化,較不利於中下階層學生,且文化選擇太重視社會需求,忽略學生個人興趣。 
易受到政治人物或行政人員的特定意識型態宰制。 
 | 
 
分項 
 | 
  
泰勒目標模式 
圓環目標模式(Wheeler) 
綜合目標模式(柯爾Kerr) 
 | 
  
英國「人文課程方案」(Stenhouse) 
美國「人的研究」課程方案(Brunner) 
 | 
  
情境分析模式(Skilbeck) 
文化分析模式(Lawton) 
 | 
 
2015-02-03
課程設計模式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