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式
|
目標模式
Objectives Model
|
歷程模式
Process Model
|
情境模式
Situation Model
|
代表
學者
|
巴比特 Bobbit
泰勒 Tyler
|
赫斯特Hirst
史點豪斯 Stenhouse
布魯納Brunner
|
史克北Skibeck
羅通Lawton
|
說明
|
重視課程目標的達成結果。強調教學的產出效率與成果。學習結果可預先詳述,易評量學生學習結果。
|
重教育的方式與教學的過程(而非內容),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歷程,認為課程是由師生所共同建構的。
|
受社會文化影響,統整取向。重視潛在課程、非正式課程、空白課程,兼採目標模式與歷程模式教學法。認為課程是師生及環境互動的結果。
|
教育觀
|
被動學習
|
主動學習
|
|
教學法
|
講述法
精熟學習法
電腦輔助教學法
|
發現或探究式的教學法:
討論學習法、發現學習法、價值澄清法、問題解決法、批判思考教學法、合作學習
|
學校本位課程
School-based
Curriculum
|
流弊
|
易流於技術取向、工具理性,形成僵化的步驟。
缺乏「回饋」與「實施」,無法適內全部學科或教學內容的課程設計。
|
只重認知,忽視情意。
教師角色在評鑑上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歷程的批評者,而非學生學習成績分數的評分者,但卻對學生的評量相當主觀。
|
未能明確地指出如果知識、社會與學生個人興趣等課程要素衝突時,如何取捨。
多反映中產階級文化,較不利於中下階層學生,且文化選擇太重視社會需求,忽略學生個人興趣。
易受到政治人物或行政人員的特定意識型態宰制。
|
分項
|
泰勒目標模式
圓環目標模式(Wheeler)
綜合目標模式(柯爾Kerr)
|
英國「人文課程方案」(Stenhouse)
美國「人的研究」課程方案(Brunner)
|
情境分析模式(Skilbeck)
文化分析模式(Lawton)
|
2015-02-03
課程設計模式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