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權力下放、學校人員高度參與的學校管理
- 增加學校自我管理能力、追求卓越的績效責任,使決策與措施適應學校需要
- 角色轉換:
校長→權力分享策略為主,誘發為次,少用權力控制
教師→主動的研究者,學習系統的管理者 - 走動管理
- 動態學校(支持性的內部領導、教師會自我要求與精進、有組織的課程、充分資源、熱心投入的家長與社區)
- 標竿學習(標竿管理):規畫→探尋→觀察→分析→適應
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採史克北(Skibeck)的情境分析模式
- 分析情境:外在因素、內在因素
- 擬訂目標:衍生自情境分析(偏重「質」)
- 設計課程方案(學程設計)- 設計教學活動- 教學工具和材料- 合適的學校機構教學環境的設計- 人員的部署和角色的界定- 功課表
- 詮釋和實施:預測課程改革時可能遭遇的問題
- 評估與評鑑:檢查及溝通的系統、評估計畫、持續評量、廣泛的結果、保存記錄、評量程序
甄曉蘭教授(2002)提出之發展模式
- 分析情境、進行問題探索與需求評估
- 型塑學校願景、研擬學校課程發展重點
- 訂定目標、建構學校課程架構與方案
- 課程方案的解釋與實施
- 課程方案的評鑑與修正課程方案的推廣
Marsh等人提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行式之意涵
- 投入時間:長、中、短期計畫等
- 活動類型:創新教材、改編教材、選用教材、探究活動等
- 參與人員:包括教師小組、個別教師、師生家長、全體教師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